阅读历史 |

盗墓:我陈玉楼一心修仙 第887节(2 / 2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“而且,自古就与武当、龙虎、齐云、景福合称五大仙山,比起太乙山位格更高。”

&esp;&esp;陈玉楼点点头,轻声回应道。

&esp;&esp;青城山在道教中的地位,丝毫不弱于武当和龙虎。

&esp;&esp;据说轩辕黄帝时,就有号宁封子之人,在青城山隐居修道,更是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,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,故而青城山又称丈人山。

&esp;&esp;山中供奉‘五岳丈人宁封真君’。

&esp;&esp;除此外,西汉末年,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山修行。

&esp;&esp;此人在丹道上的造诣极为惊人。

&esp;&esp;几乎可以称之为,道家丹鼎派的祖师。

&esp;&esp;道门流传的诸多真经古法,皆是由他亲手修撰,如《太清金液神丹经》《周易参同契》《金碧五相类参同契》《阴真君金木火丹论》《阴真君五丹决》。

&esp;&esp;以金丹、黄白之术名动天下的抱朴子葛洪,便是传承的阴长生。

&esp;&esp;不过,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却是张道陵。

&esp;&esp;东汉汉安二年,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,张道陵从鹤鸣山抵达青城山,在此结庐修行传道。

&esp;&esp;也就是天师洞。

&esp;&esp;至此。

&esp;&esp;道教才真正成名。

&esp;&esp;青城山也自此成为道教四大名山之首。

&esp;&esp;无数人慕名而来,结庐修道。

&esp;&esp;到了隋唐时,因为帝王家的扶持,这个时代的青城山,实乃‘神仙都会之府’,山上宫观遍布,高道辈出。

&esp;&esp;唐僖宗曾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,罗天大醮,设醮位两千四百个。

&esp;&esp;为历代之最。

&esp;&esp;虽然之后数朝,因为战祸或者其他缘故,青城山不如前朝兴盛,但两千年来青城道门从未没落。

&esp;&esp;北宋时,更是成为道教龙门派圣地。

&esp;&esp;如今民国。

&esp;&esp;山上也有大大小小数十座古观道宫。

&esp;&esp;即便比起太乙山上百余道观的景象略有不如,但也足够惊人了。

&esp;&esp;是以,山上香火不断。

&esp;&esp;一路看到的香客中,不少人都是自带香火上山,甚至连夜上山,就是想要趁着天亮时,烧到第一注头香。

&esp;&esp;“难怪了。”

&esp;&esp;听到他一番解释。

&esp;&esp;身侧几人都是下意识点了点头。

&esp;&esp;也不怪香客如织,几千年的传承,哪里是那些小山头中破观旧庙能够比拟。

&esp;&esp;一路走走歇歇。

&esp;&esp;足足两个钟头后,一股浓郁的香火味道散开,几乎融入了漫山之间,不时还能听见一道道厚重古朴的钟声。

&esp;&esp;到了这一处。

&esp;&esp;随行的那些香客明显激动起来,脚步都快了不少。

&esp;&esp;“到建福宫了!”

&esp;&esp;见杨方几人脸上露出错愕之色,陈玉楼平静道。

&esp;&esp;建福宫便是当年宁封子修行之处。

&esp;&esp;青城山也是他的道场。

&esp;&esp;可想而知,建福宫香火之鼎盛,绝大多数香客都是来此烧香。

&esp;&esp;即便天色已经漆黑。

&esp;&esp;道观中仍旧灯火通明。

&esp;&esp;等他们越过前方幽静处,一眼望去,古朴苍重的道观掩映在古松翠柏之间,依山而建,气势恢宏。

&esp;&esp;门内门外。

&esp;&esp;到处都是人影。

&esp;&esp;不少人握着点燃的香火,一脸虔诚之色,冲着殿内供奉的宁封真君神像不断祈福,口中低声喃喃。

&esp;&esp;“掌柜的,我们要不要?”

&esp;&esp;见此情形。

&esp;&esp;昆仑低声询问了一句。

&esp;&esp;毕竟是道家古观,真君修行之所。

&esp;&esp;“看看也无妨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