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温效应(1 / 2)
云江的午后,阳光被薄云层层筛过,温度刚好,不冷不热。
阮至深坐在教育大学心理学院的小型会议室里,桌上摆着他准备好的资料与ppt。
墙上的时钟指向两点,他的手指在笔记本的封面上轻敲,一下一下,像是在确认自己的节奏。
这场研讨会没有媒体,也没有公开听众。
参与的,都是心理学领域的教师与研究生。
主题——《情绪记忆的恒温效应》。
他站起身,语气温和:“我们常以为情绪是易变的,但在某些记忆结构中,它反而保持一种稳定——这便是‘恒温’。”
投影屏上闪现出脑部扫描图与实验曲线。
他用激光笔划出某个区域,解释道:
“当创伤或深刻情绪被反复回忆时,大脑会重新编码它,但温度不会消散。换言之——人可以忘记细节,却无法遗忘感受。”
底下的教授点头,有人认真记录。
阮至深的语气一如既往平稳。
可他自己知道,那一刻,脑海里闪过的不是任何学术实验的影像——
而是那个曾在讲台上轻声念出英文诗句的女人。
“toreberlove,istoreberwarth”
——那是她当年课上引用的一句。
那时他还坐在窗边,风从窗外吹进来,她的发丝微动。
现在,他在讲“情绪温度”时,声音几乎轻得像在对某个不在场的人说话。
?
“有人认为,记忆之所以留温,是因为人类拒绝真正的忘记。”
他放下激光笔,目光投向窗外。
阳光落在窗棂上,反出一圈模糊的光晕。
“这种拒绝,不一定是痛苦的。有时候,它是一种温柔的固执。”
学生举手提问:“阮博士,您说的‘温柔的固执’,是指什么?”
他沉默了一下,嘴角轻微弯起:“是指——人心里最舍不得被重构的部分。”
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。
有人点头,有人低头记笔记。
只有阮至深知道,那一句话的主语,从来不是“人类”。
而是——他自己。
?
与此同时,在教育大学的另一栋楼里,寒襄星正坐在办公室。
她的学生发来一条链接:“老师,这是昨天那位博士的研究论文,好精彩!”
她点开。
网页上是一篇心理学期刊文章,作者署名:ruanzhishen。
她盯着那个名字,心脏几乎漏跳一拍。
论文题目——《情绪记忆的恒温效应:人类情感的再编码机制》。
她开始读。
文字严谨、理性,数据、表格、实验逻辑都无可挑剔。
可她越往下读,越觉得——那不是冷冰冰的研究,而是一种隐忍的情感表述。
其中一段文字,让她的手指轻轻一抖:
“当情绪被压抑后重新浮现,人并非失控,而是在寻求原初的温度。
真正的遗忘不是消散,而是接受——让记忆以更低的热度继续存在。”
她看着那行字,心口一阵钝痛。
那不就是她当年离开他时的信里写下的意思吗?
“你不该被我的影子束缚,你要去看世界,而我要学会原谅自己。”
——原谅,其实也是一种低温的记忆。
她的眼眶有点湿。
合上电脑时,视线模糊成一片亮光。
?
会议结束。
阮至深整理笔记,把最后一页留白的纸翻开。
他本想记录总结,却提笔写下:
“有些温度,不该被治愈。”
他盯着那行字,苦笑了一下。
他知道这不是学术结论,而是他心底的答案。
手机震动。
屏幕亮起——一条新邮件。
发件人:寒襄星
主题:关于您论文的学生阅读讨论
他点开。
阮博士:
您的论文已推荐给学生阅读,他们很受启发。
谢谢您让我们看到了“温度”这一概念的人文面。
——寒襄星
她的文字一如既往,克制、得体。
可他从那句“人文面”里读出了另一层意思——
那是她的方式,她在说:我懂。
他指尖停在键盘上。
本想回复“谢谢”,却迟迟没敲下。
最终,他只打了四个字:
“谢谢阅读。”
邮件发出,屏幕重新归于静默。
?
夜幕降临。
阮至深走出教学楼,风带着细微的凉意。
云江的夜色一如往
↑返回顶部↑